“在这个注意力涣散的年代,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媒体除了是追光者,更要当发光体。因为只有你先亮起来,才能照耀别人。”
这两天, “护士杜富佳”登上了微博热搜,她奔赴武汉参与支援新冠肺炎防治工作的新闻被网友纷纷点赞。
杜富佳是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的妹妹,大哥是她的榜样。“你退后,让我来!”杜富国在雷场上的这句话,是妹妹心中熊熊燃烧的火焰,是激励着她的力量!
2018年10月,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在云南麻栗坡扫雷时不幸受伤,失去双手和双眼,他用自己的身体守护了那片土地上的生命。时隔一年多,伤愈后的杜富国回到麻栗坡,这一次,他又为那片土地送去了希望的种子。和他一起同行的是“播种人”——东方卫视大型扶贫公益节目《我们在行动》。
“在这个注意力涣散的年代,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媒体除了是追光者,更要当发光体。因为只有你先亮起来,才能照耀别人。”东方卫视全力践行社会责任,周间时段多点开花,推出了一系列遵循“小大正”原则的原创精品,《我们在行动》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我们在行动》是国内首档精准扶贫公益纪实节目,它通过跨界与融合突破了传统公益节目的障碍,实现了公益性与商业性、观赏价值与精神价值的高度结合。
为甘肃静宁苹果“带货” 6个亿; 将青海民间传统刺绣工艺品推到全球平台,直播2小时获得 712.1万元的成交金额; 为翁丁村推广茶叶促成3220万订单,帮助直过民族脱贫;为新疆莎车县筹备产品推介会获得亿元订单。这些都是《我们在行动》第四季的扶贫成绩。
《我们在行动》2018年2月开播,走过省、自治区13个,包括新疆、西藏、陕西、云南、广西、贵州、重庆、湖南、河北、山西、海南、甘肃、青海,共去过以上省市的23个贫困县。一路前行,节目已走到第四季。
但在节目制片人兼主持人 陈蓉的眼中, 《我们在行动》更像是翻译官,承担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翻译作用。
▍ 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翻译官——从无到有,集合各界力量搭建公益生态体系
陈蓉坦言,《我们在行动》最初策划时什么都没有。精准扶贫是件大事,节目究竟在扶贫上专注于哪一点?怎样找到抓手?怎样引发关注?怎样做成一期电视节目?都是难题。
经历过数次头脑风暴后,节目组决定以产业扶贫做抓手,为每一个贫困村举办一个订货会,为村民解决产品的销路问题,实现增收增产,并邀请明星全程参与,引发关注,拉动销售。
当策划开始实施时,陈蓉和团队成员才体会到他们给自己找了一件多么难的事。很多节目只需要专注节目内容的策划和展示就足够,而《我们在行动》除了节目内容的策划,还需要在每个贫困村找到产品,并为产品做出评估,然后进行包装、设计、宣传,包括物流、销售等各方面的全链条资源整合。
这些工作已超出电视从业者的范畴,但节目组没有放弃,他们摇身一变成了组局者,整合各方资源,攻克各个难关。
云南的诺玛飞鸡,就是《我们在行动》发现和促成的优质产业项目。
陈蓉介绍,当时节目组去云南金平踩点,发现当地土生土长的鸡肉质鲜美,非常适合推广,于是想把土鸡卖到大城市。但活物买卖有很多隐患,想要成规模销售,必须提前冷链屠宰,标准化配送。在金平当地,符合标准的冷链供应商都没有,节目组又四处寻找供应商,联系各方资源,最终促成了这一产业项目。
在当期节目中,诺玛飞鸡完成 320万的销量。 节目播出之后,该项目得到了精准对接、精准帮扶,目前已是县域重点扶贫产业,诺玛飞鸡也在全国各大电商平台销售。
在从无到有的开拓过程中,节目获得了企业、观众的信任,整合了政府、企业、明星以及广大群众的力量,背靠东方卫视的主流媒体影响力和号召力,感染和带动了更多的人汇聚到扶贫行动中。
与此同时,节目搭建了一个持续的产业扶贫公益生态链,集合各方力量为贫困地区打造脱贫拳头产品,并进行推广,形成了长效机制。即使节目组拍摄完成,扶贫工作依然依托节目搭建的公益生态链朝更好的方向进行着。
在陈蓉看来,搭建公益生态链是节目背后的故事,是媒体责任担当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就是要在节目呈现上当好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翻译官。
她表示,对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居民来说,大部分人对产业扶贫是陌生的, 《我们在行动》会让他们知道,买一样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就是在扶贫消费,这是扶贫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贫困县的老百姓来讲,能从节目内容中知道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及时了解对自己有所帮助的政策,对他们将来的生活也能有所提升。
▍ 产业扶贫到思想扶贫,两线并行
《我们在行动》四季节目共推出产品 25款,总销售额超过9亿元,因此陈蓉被大家称为“扶贫带货女王”。
陈蓉是个内心非常柔软的人。她说做这档节目一直在学习,学习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学习产业项目中的各个环节。同时,她也一直在感受,感受每一个拍摄对象、每一个县域、每一个村子,感受当地人们对他们的期盼和依赖、热切和淳朴。这些感受最终化成动力,促使他们把节目做得更好。
也是源于对国家政策的解读和实地深入调查的感受,《我们在行动》的每一次升级都能抓准重点,例如 第四季节目中加入了思想扶贫的内容。
贫困不止是贫,还是困,贫困地区的人受制于环境,也受制于自身的认知、理念和格局。思想扶贫则是针对人们思想理念的转变,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指的是借助教育、培训、宣传、引导等手段,促使部分贫困群众转变错误的思想观念,使之形成坚定的脱贫意愿,进而将这一意愿转化为明确的思想指导与具体实践。
据陈蓉介绍,在第四季节目中,导演团队根据每个贫困地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加入精神扶贫、文化扶贫的内容。
云南麻栗坡节目中,邀请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的回归,是对军民鱼水情的强化。排雷战士们用自己的生命和双手把死亡之地变成沃土,归还给村民,这份深情更激发着村民想要过上好日子的渴望,激发着他们实现脱贫的愿望。而邀请高晓松给麻栗坡帐篷学校的孩子上课,则是给未曾看过广阔世界的孩子种下一颗梦想的种子。
陈蓉说:“ 当孩子们知道高晓松老师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的时候,都眼睛发光。边境的孩子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考到北京、上海,最好能够考入名校。高晓松的到来和他所上的课,让孩子们小小的身体里住下一个大大的心愿。有朝一日,这样的心愿真能实现的话,就是我们这一辈子都觉得特别荣耀和幸福的事情。”
不仅是麻栗坡这一站如此,在青海站,节目组引入了当地男女相亲的环节——“月光下的心动”,为当地适婚男女青年搭建平台,希望他们携手共同建设家乡;在新疆站,莎车县的学生橄榄球队讲述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故事,引发全国关注,被学生告白的援疆老师姜楠今年又主动报名重回新疆。
人文色彩让节目更显温暖,而思想扶贫更是扶贫工作的灵魂所在,它能够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消除贫困人口的“思想贫困”,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前提。
▍ 从第一次到无数次,这条路我们会坚定地走下去
《我们在行动》每期节目都像是在做一个产业项目,单期节目从踩点到完成拍摄,最长耗时可以达到两三个月。在这一次次奔波的途中,很多事情都让节目团队记忆犹新。
陈蓉回忆, 最险的一次是在云南的拍摄途中,山路险峻,右边是山体,左边是悬崖,采访车右轮胎爆胎后撞向了山头。 还好车速不快,人员没有受伤,如果是左轮胎爆胎,后果不敢想象。
最热的一次是在喀什拍摄,地表温度接近50度。当地一位农民朋友种了50亩瓜,如果不及时采摘,瓜就会被晒裂,不符合产品标准。当期节目,嘉宾顶着烈日埋头苦干了一中午,每个人的脸都被晒得通红。
最冷的一次是在云南拍摄,虽然当时温度只有零下三四度,比不上在陕西澄城拍摄时的零下20度,但南方的湿冷冻得大家骨头疼。当期工作人员加演艺团队有150人,晚上床铺不够,大家在学校操场睡帐篷,打地铺,感觉如冰窖一般。
最艰难的一次是在喀什拍摄巴旦木。大家发现巴旦木产品成熟,但品牌意识薄弱。他们提出了品牌概念,可遭到当地农民的抵触,费了很大劲才使他们慢慢接受。
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次不停刷新节目团队的拍摄履历,而所有的第一次之后,都是无数次的继续坚持。
目前《我们在行动》第四季拍摄结束,节目马上收官。陈蓉已经开始定制第五季的计划,她说:“第五季一定会继续,我们希望第五季在2020年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时刻能够发挥它更重大的作用。第五季我们的目标是希望能有起承转合的作用,因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对于广大农村的建设不会停止。我们会关注更多乡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帮助农民朋友整合资源,引导社会各界积极配合。”
“人类减贫”是全世界都关注的话题,《我们在行动》已经得到了联合国的邀请,希望他们去分享经验。陈蓉表示会尽力促成这次宣讲,把通过宣讲得到的体会全方位地记录下来,告诉农民朋友。
走万里路,做一件事,《我们在行动》不是一档煽情的节目,但总能带来情感上的动容、精神上的陶冶。它是电视人的责任与担当,更是聚微光成火把的容器,让希望洒向更广阔的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