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参考来源:影艺独舌、传媒头条等
昨天(5月7日),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三家视频网站,联合正午阳光、华策影视、柠萌影业、慈文传媒、耀客传媒、新丽传媒六家影视制作公司(下文简称《倡议书》),共同发布《关于开展团结一心,共克时艰,行业自救行动的倡议书》(下文简称《倡议书》)。
这份《倡议书》,是继4月15日中制协联合首制协发布《关于厉行节约,共克时艰,规范行业秩序的倡议书》后,今年的又一次重磅倡议书。这也是《倡议书》继2018年联合抵制天价片酬,2019年联合规范演艺失范、制片腐败后,第三次针对性地下调行业定价。
同样是为行业发展而发出的倡议,这次《倡议书》又有了几分惜时自救的意味。
由上面的《倡议书》可以看到,此次分别从宏观指导、鼓励短剧、倡导节俭、共克时艰、反腐倡廉五个方面提出了规范措施。
问题依旧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可在疫情带来的罕见重创和严峻挑战下,影视行业总得有些奋起自救的举动。毕竟,问题再不加治理,灭顶之灾大抵真到了。
除了首条在谈“创作导向”之外,其余4条倡议或多或少都在算经济帐。
鼓励短剧
《倡议书》中“鼓励短剧、倡导节俭、共克时艰”三部分的条例,实则是对今年2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的进一步落实。
2月广电总局发布的通知中,曾对“内容涵盖完善申报备案公示、反对内容‘注水’、演员片酬比例”等内容,做出了引导规范。而这次《倡议书》就将其中的关键条例彻底落地。
“提倡影视剧拍摄制作不超过40集,鼓励30集以内的短剧创作”,是对过往以来长篇累牍、动辄五六十集“长剧”的相对规范。国产剧“注水”问题由来已久、成因复杂。
近两年来,这种现象虽然稍有缩减,但仍然存在部分电视剧为摊薄成本而故意拉长剧情的情况,从而降低了作品的艺术水准,影响了观众的观看体验,也破坏了影视市场的良性发展。规范作品体量,不仅可以提高质量,还可以倒逼制作方严格控制成本,减少资源浪费。
倡导节俭
剧组运作本应“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但由于前几年影视行业大发展,资金大规模涌入,制作上“跑冒滴漏”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老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三大视频网站不想被薅剧集成本的羊毛,就得从小处抓起、从细处入手。正因如此,《倡议书》第三条提出“建立健全反对浪费的工作长效机制”。
这是对去年“联合规范”第三条的进一步扩展,以更具体的名目厉行节约:演职人员的薪酬包含所有劳务及按合约规定的其它费用,投资方不再为额外要求支付任何费用。
艺人的天价片酬问题已经得到控制,但过分讲排场、互相攀比的现象还有所存在。基于此,《倡议书》第三条再度提出规范,“任何演职人员的随行人员要按合约控制在合理规模,不应干扰剧组正常工作秩序,杜绝不合理要求。”
近来有的演员因为攀比等各种原因争夺番位排名,引起各种风波,这也使得创作者的时间精力被分散。对此,《倡议书》提出“艺人番位排名权、演职人员选择决定权应由投资方、制片方依法依规依合约确定,任何人不得提出无理要求、强制性要求,干扰正常创作。”
共克时艰
鉴于当前全球的疫情形势和经济大势,影视行业收益大幅下跌、长期处于低迷期已是不争之实。在这种“至暗时刻”,活下去是第一选择。《倡议书》的第四条便就此提了新规范。
透视这一条倡议,“动态调整”需要被划重点。这是绝大多数业内人士最为关心的问题,当明星片酬大幅下降,影视业还有哪些空间可以压缩成本?“抵制只能涨不能降、只要利益不担风险的不合理报酬要求,回归市场接受合理价格”的背后,颇能读出真切切的压价行情。
落实到具体名目上,“动态调整”的范畴包括并不限于“各个工种的演职人员报酬、特约演职人员与飞行嘉宾报酬、供应商价格、内容采购价格等”。虽然不知道未来“动态调整”的范畴是否会改变,单从目前来看,影视行业基层人员暂毋须担心自己的薪酬问题。
反腐倡廉
《倡议书》的第五条“反腐倡廉”同样在去年的“联合规范”中有所提及。
前些年,资本疯狂进驻影视行业,演员片酬缺乏限制,定演员过程中“吃回扣”的问题并不显眼,而到了行业寒冬期这个问题就变得严重起来。
“任何人不得利用职务便利,向合作方及其他相关人员索要、收受、提供、输送任何利益”,《倡议书》还特别列出具体名目,“不限于现金、购物卡、实物、股权、佣金、有价证券、旅游或其他非物质性利益等。建立贪腐黑名单机制,一经核实将停止一切合作。”
除了规范行业问题,对企业和个人的规范也被再次提及。
《倡导书》着重强调了契约精神,“对企业和个人的失信失德行为给相关方造成重大损失的,将依法依规依约追究责任。”近几年难播出的一些剧目,绝大多数是由于演员的个人品德问题,招致的剧集面临或积压、或被迫追加巨额制作费等困境。
同时,《倡议书》也提出了预防措施,“针对此类行为相关合约将增加新的风险防范条款。”
《倡议书》传达的主要精神是:“以行业自救的共识和手段,配合党和政府稳预期、稳就业、稳资金,为复工复产,为全国经济形势恢复正常,为给同样艰苦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广大观众用户继续提供安心、暖心、信心的时代作品而不懈努力。”
生存死亡的当下,为了不死只能拼死一搏。相比起《倡议书》前两次的联合发声,这次的《倡议书》无疑更加急迫、更加严肃,也更加血腥。
无论寒冬还要持续多久,深度调整期还要历经几回,多年积攒的深层问题总归要依次解决。资本黑洞和假收视率需要奋力攻坚和综合治理,而防范“跑冒滴漏”和中饱私囊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倡议书》中提到,疫情给影视行业带来了罕见的重创和严峻的挑战,上下游以及个人和平台都面临着重重困难。据不完全统计,疫情期间仅影视剧行业就有约60个剧组停拍、100个项目延迟,预计今年电视剧产量将比2019年减少30%。播出机构各项收入大幅下滑,仅广告收入平均跌幅超过30%以上。制作机构流动资金紧张,影视行业上市公司市值大幅缩水。据媒体报道,一季度全国有6600多家影视文化机构注销。
目前,在扶持影视行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影视行业已经进入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的关键阶段,既要有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过紧日子、难日子的思想准备,也要形成积极自救的共识和手段。
为此,《倡议书》针对剧集体量、制作成本、演职人员管理及影视反腐等方面提出倡议背后,也是探索影视行业的“自救”之路,并可能给影视行业带来以下三种变化:
加速新旧交替的重新洗牌
由上面的《倡议书》我们可以看到,针对影视“注水剧”“天价剧”“贪腐”等乱象,它做出了明确规范。一批实力不够雄厚、核心竞争力不足、对行业缺乏孤注一掷的热爱的企业可能会相继倒闭、离场、清退,而另一批拥有核心资源和影视专业激情的企业会留下来。影视行业会出现企业和产量数量明显减少,但专业化的企业和具有版权价值的产品会坚挺下来的格局。
事实上,外力将促进影视行业的一轮“洗牌”。虽然离场的未必都是不好的企业,但留下来的却可能是更加优秀的影视企业。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专业标杆尺度都有可能因此得到提升。大量急功近利的、拉大旗作虎皮的、挂羊头卖狗肉的企业会逐渐消失。
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整合
疫情期间,《倡议书》的提出也说明,影视行业更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合约中规范的范围、标准和要求使用制作费用、资源,建立健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工作长效机制。中国的影视行业大部分的环节都处在高度分散的自由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状态,行业规范很难形成,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难以实现,全产业的风险水平居高不下、利率水平不尽人意。疫情之后,一方面大企业将借助于资本力量,加速行业的纵向和横向整合;另一方面残次的中小企业将加速退出市场和行业,为优质企业的做大做强留出更大的空间。
最近,上影集团成立影视基金,各大互联网集团加速了企业兼并和股权收购,其实释放的都是同样的信号,这实际上将为经历过疫情“短痛”之后的全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契机。未来的产业格局将有可能出现以综合性大企业为核心、众多具有专业化特色中小企业环绕的新面貌。
更加重视优质影视内容的创作生产
当然,无论是《倡议书》的提出,还是疫情对影视行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困境,人们对优质影视内容的需求会成为“刚需”。因此,内容为王在这次疫情期间得到了更好的证明。无论是通过什么渠道,人们都期盼能够消费优质内容。
人们常说所谓的“口红效应”,其实反映的正是人们在困境、在迷惑、在低谷中渴望通过影视作品排解忧虑、提升信念、支撑挺立的强烈愿望。优质的内容都将有永远的“稀缺性”,“得内容者得天下,得优质内容者甲天下”的规律将更加显示其真理性。因此,在对“注水剧集”“天价剧”等乱象进行根治以后,优质的内容和内容制造者将会大大提升影视内容的创造质量。
可以看到,在这个转危为安的过渡期,《倡议书》不仅做好了对疫情之下影视行业的积极应对和调整,更是对长久以来影视市场痼疾的一次肃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疫情过后的影视行业发展轨迹。它对行业兼并整合重组的促进,特别是对优质内容生产的激励和宽松文化氛围的营造,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疫情之后中国影视的走向和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