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是言语之民,经历过书籍之民,现在我们是屏幕之民。
——凯文·凯利
2019年国庆,看完电视直播,被一则新闻吸引,全国70多家影院,可同步收看阅兵式直播。参与体验的观众说“屏幕大,画面清晰,看起来更加恢弘;音效好,坦克方阵经过的时候,轰隆隆的声音,我感到地下都在震动”,“大家看到精彩画面时一起欢呼,一起鼓掌,感觉非常振奋人心。”观看大型直播,除了电视和投影,俨然又多了一块院线大屏。
其实,跨屏早已发生。比如院线的大片进入电视的点播频道,手机下载APP就可以观看电视台的节目,曾经界定分明的媒介载体,曾经专业分工的各自领域,在科技与认知的前行中已模糊了界限。信息经采集制作,通过不同渠道传送,在各种屏上呈现,形成了日趋简练而不简单的价值链条,其中屏作为到达用户、联系用户、关乎用户选择的载体,最多被人们提及和关注。5G将至的时代,屏意味着什么,屏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不妨从社会观察的角度做一些探究。
一、屏是什么
“屏,屏蔽也”,《说文解字》如是曰。战国时期的《荀子 • 大略》记载,“天子外屏,诸侯内屏,礼也”,意思是起遮挡作用的屏墙,天子的建在宫门外,诸侯的在宫门内。明末清初的《虞初新志 • 秋声诗自序》记载,“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此时的屏即屏风,既为隔离,也为平面。军事上,象屏风一样有遮蔽阻挡之物,被称为屏障。屏的平面之意用在传统书法,四或六幅条幅,被称为条屏或屏条,合起来是一个主题的整幅,分开来可以单独悬挂。
屏,作为平面显示,在现代得到进一步确认。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人和美国人发明了电视机,1958年,天津无线电子厂出品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取名“北京”,被誉为“华夏第一屏”,屏意味着显示屏,屏也成为电视的代名词。通过电视屏幕接收视听信息,享受文化娱乐,相互陪伴交流,曾是亿万家庭的共同经历与美好时光。
屏,不仅显示,而且交互。新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屏的形态变化,也拓展了屏的功能。随着计算机的问世,其屏幕一方面显示内容,另一方面是人与计算机的交互窗口,交互意味着不仅有输出而且有输入。而智能手机的出现,特别是可触摸屏的应用,让屏的交互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屏的交互体验得到飞跃性的提升。
屏,从屏幕表面,也慢慢成为物体及系统的代名词。
二、屏经历了什么
1、从大屏到小屏
现代生活,屏无处不在。大屏,是相对于个体化的小屏而言,最早出现和最多数量的大屏,无疑是进入亿万家庭的电视大屏。后来不仅在家庭客厅,而且进入社会生活,比如大型建筑体外、地铁公交站台的广告屏,教室、会议室的电子白板,图书馆的阅报屏,以及电梯口、美发店镜子上的广告屏等,几乎有人停留的地方就有大屏。屏的形态也从CRT显示屏、LCD液晶屏、LED屏,发展到投影、裸眼3D屏,以及最新发明的可弯曲的柔屏。
电视大屏,不断更新换代,相继推出了彩色电视、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超高清大屏电视,也经历了卫星电视、无线电视、有线电视,IP电视、网络电视等传输技术,人们感受最深的是,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选择越来越多,造型越来越薄、越来越大,视听越来越逼真、越来越炫酷。但尽管如此,作为大屏主力的电视还是不得不面对一路走低的开机率,面对人们留在大屏前时间越来越少的现实。
小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也是这个时代的宠儿。当3G、4G网在神州大地生长,所有的互联网创业者们都将目光投向了这块小小的屏幕,充分个体化、便携带、可交互、满足和引领多元需求的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车载电脑等移动小屏,稳稳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也吸走了人们的时间。智能手机和手机上琳琅满目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也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相互沟通与记录生活的方式,在视听领域,移动小屏上的社交、短视频、游戏和追剧,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选择。
2、从小屏再到大屏
时光变迁,四季轮回,事物总是处在变易和转化之中。如今智能手机几乎人手一部,仿佛是人体不可或缺的部分。而随着5G的到来,2019下半年的电视大屏行业又悄然热闹起来。大屏,一方面在追求超高清画质与视听觉体验方面精益求精,另一方面在发生前所未有的质的改变,令人憧憬万物互联、智能互动的未来。
首先,面向5G网络、与大屏相适配的应用正在点燃,比如音视频互动,应用到综艺、剧集和短视频中,逐渐成为影视娱乐的新热点;比如国庆70周年阅兵式的移动场景大规模超高清视频直播,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超高清360度画面现场直播,为2022年杭州亚运会正在准备的,提供几百兆视频到电视大屏,让用户在家当导演,自己选择看哪路视频,如此等等。
另一方面,包括小米、华为、海信、创维、LG及夏普等互联网企业和传统电视企业纷纷加入大屏创新行列,各显神通。比如一款油画屏,颠覆“关机即黑屏”的传统,关机后屏幕变成一张艺术画,跟室内装饰融为一体,打开画框模式,经典艺术名画随意切换,客厅秒变画廊,用户可自定义全家福、摄影作品展等;同时它是一款超大屏幕智能音箱,无需遥控器,通过语音唤醒,可以搜片、查天气、问路况、问百科,可以24小时运行控制家庭的智能设备。
比如一款智慧屏,倡导多屏体验与智慧生活,提出“分布式”即互为终端互为外设的概念,其显性的改变是加入升降摄像头,支持AI健身功能,高清音视频通话,不再只负责输出,也承担了输入。
比如一款大屏,命名“社交电视”,搭载摄像头,可实现六路同时视频聊天,支持边看边聊和共享放映厅;可以通过前置镜头扫描人脸,生成一个虚拟卡通形象,应用在 K 歌,社交广场等功能中。
比如一款大屏,屏幕可以卷曲,可以折叠,展开是一块薄屏,卷起来就是一个轴或盒子。比如旋转屏,既支持观看横屏内容,又支持竖屏巨屏沉浸体验,如此等等。当然在大屏背后,是异彩纷呈的操作系统,硬件和服务逐渐融为一体。据2019下半年有关数据表明,智能电视的开机率达到51%,年轻用户占比63%。
· 为什么看好大屏
其实,踏准过4G节拍的小米和触及5G果实的华为,提早布局进入大屏行业,已用行动表达了态度。回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从人的心理规律捋一捋。
首先,日益精进的大屏在满足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具有小屏无可比拟的非常体验。在人的感觉阈值内,精美画质音质给视听觉带来的享受,就如美食给味觉嗅觉带来的刺激一样,可以激活大脑的奖赏回路,使人获得很爽的愉悦感受。
其次,人天生是社会性的,人在虚拟世界的存在永远代替不了现实世界的人际接触和社会交往,日益创新的大屏可以满足家庭及社会的团体生活体验。比如前面提到的在影院或家人一起收看直播,大家一起欢呼的感觉令人振奋,非移动小屏可以实现,再如通过大屏的互动云课堂让孩子们在团体中的学习效能,也非电脑上的个体学习所能企及,而大屏的视频聊天将把不同空间的人们更为真实的连接起来。
再者,大屏具有相对的公信力,行业主管下的内容把关与安全播出,能够使人产生信任感与安全感,有利于缓解现代社会信息过载和多元给人们带来的焦虑情绪。
最为重要的是,创新大屏会用互联网的已有方式和物联网的将有方式,帮助人们摆脱各种束缚,为人们提供更加自由便捷和理想的生活方案。心理学家常说,如果不想人们去做什么,最好是让它变得非常麻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大屏相对移动小屏的麻烦操作确能把人们拒之门外,今天的技术创新正在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有令人期待的惊喜。
如果说小屏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及与世界的连接,那么大屏以及大小屏互动将会改变的,或是每个家庭的生活,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的深度互动。
· 屏的本质是什么
就屏幕而言,从古代的屏风,到电视的显示屏,到电脑、手机的触屏,再到各种形态的屏,经历了不断创新演变。曾经的遮蔽,如今的连接,其本质是现实与虚拟之间,信息成像的某种介质。这种介质,可以是玻璃,可以是镜面,可以是幕布,可以是薄膜,也许有一天是空气。
就屏所代表而言,它不仅是屏幕,而是所指代的手机、电脑、电视、电影,或是未来的某个智能家电,其本质是一个系统的终端,有形的是屏,无形的是系统,无形的往往比有形重要。这个系统可以是播出系统,可以是互动系统,也可以是控制系统,或是智能生态系统,就像苹果手机与App store。
大屏正在归来,新技术驱动下的智慧大屏会走向何方,无法预言;十年前苹果智能手机如新物种般的诞生,在大屏领域会否再现,亦未可知。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我们只有心怀敬畏,保持开放和学习。同时,对于曾为大屏而生的广电,将如何面对大屏领域的风起云涌,如何在新一轮技术浪潮下,与时俱进、与屏共舞,把握脉搏、拥抱未来,值得广电企业和行业精研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