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5G﹢融媒体:唱响两会“好声音”

5G 2020-05-25 21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延期的2020年全国两会已正式拉开大幕。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如今,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经济社会生活逐步恢复正常。疫情之下,中国将如何助推全球战“疫”合作?特殊之年,中国将擘画怎样的经济社会发展蓝图?考验面前,中国将如何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同时,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召开的两会,也必然成为各大媒体比拼精品力作的赛场。从报道的速度、深度,到广度、鲜活度,各媒体聚合发力、精准释放,如何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如何向外界不断传递新时代的中国信心与力量?


  在这场疫情期间的特殊两会,对上会记者来说同样是数年未有之变局。由于现场记者名额大幅缩减,更多记者将通过线上方式“云跑会”。披星戴月,你追我赶,进不了会场如何“实地采访”,如何做高清直播,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能帮什么忙?


  世界期待来自两会的“中国答案”。5G时代,让我们一起聆听融媒体如何唱出两会“好声音”。


05251-1.jpg


  “黑科技”加持 带来两会新鲜体验


  去年的全国两会5G大秀“肌肉”,而今年的全国两会新闻报道也将在5G的加持下大放异彩。


  5G﹢4K背包,让记者轻松实现“一包在手,高清视频我有”。重量不足1公斤的5G﹢4K背包体积虽小,“容量”可不小。背包内置4K编码器和5G模组,后台还有解码器,可以进行5G网络下4K级别直播视频的采集,非常适用于记者在移动场景下进行新闻采集,作用抵得上一辆转播车。


05251-3.jpg


  5G﹢VR眼镜辅助采访显神通。对于两会记者而言,大小会场到处都是新闻人物,如何快速“识别抓取”,是个重头工作。便携式5G﹢AR眼镜,通过Type-C接口与手机连接后,可以实时锁定和识别会场采访对象,识别到人后,系统提前录入的人物姓名、职务甚至兴趣爱好等信息会实时显示在眼镜右上角的微型屏幕上,记者还可以将采访提纲提前录入,在手机App上同时显示,起到采访提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5G﹢ VR眼镜可以同时识别多个人物,不漏掉一个采访对象。此外,眼镜上集成的微型摄像机,支持实时录制和上传简短小视频,可以在手机端直接上传。电脑端的后端管理平台支持提取视频中的音频文本,并快速转为文字,满足记者的快速成稿需求。


  5G全息异地访谈实现代表与记者“面对面”交流。在今年全国两会前夕,新华社首次推出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访谈使用5G网络传输和全息成像技术,让身在异地的代表与记者跨越空间来“相见”,开创了5G时代远程同屏访谈的先河。在5G网络下,全息成像画面不再需要提前录制,真人等比例大小的“代表”可实时投放至异地演播间。5G网络的千兆级超高带宽和毫秒级低时延,打破了距离限制,武汉距北京一千多公里,乘坐高铁需要四五个小时,而在5G全息异地同屏访谈中,代表与记者可以实现“面对面”实时交流毫无障碍。


05252.jpg


  3D版AI主播创新新闻播报可能性。2018年11月7日,新华社联合搜狗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布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AI合成主播”,在新闻领域开创了实时音视频与AI真人形象合成的先河。今年,升级版的全球首位3D版AI合成主播“小微”在全国两会开幕前夕正式亮相,这是继全球首位AI合成主播、站立式AI合成主播、AI合成女主播、俄语AI合成主播之后,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联合搜狗公司最新研发的智能化产品。


05251-2.jpg


  “新小微”的原型是新华社记者赵琬微,采用最新人工智能技术“克隆”而成。和前一代AI合成主播相比,“新小微”实现了从单一景深机位到多机位多景深、微笑播报到多样化精微表情播报等的进步,播报形态可通过不同角度全方位呈现,立体感和层次感明显增强。作为新闻界首位由人工智能驱动、3D技术呈现的AI合成主播,“新小微”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可量化生产新闻播报视频。只需要在机器上输入相应文本内容,“新小微”就能播报新闻,并根据语义生成相对应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相信“科技主播”会为两会报道带来更加新鲜的体验。


  除此之外,中国联通还将在两会期间首次进行“5G﹢MEC边缘云传媒行业应用展示”,将媒体渲染、计算等能力下沉至MEC边缘云平台,极大改善视频处理、后期图像制作等方面的体验指标和业务部署效率,端到端网络时延小于10ms,相对于5G公有云环境,单用户下载速率提升40%,平均接入时延降低50%,卡顿减少30%,为两会提供超快速的5G边缘媒体服务体验。


  深度融合 5G支持媒体联动


  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媒体融合进程不断加快,融合程度持续加深。自2014年媒体融合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以来,中央及各省区市不断推进媒体融合建设,出现了以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中心等中央媒体融合模式,以及天津“津云”、江苏“荔枝云”等颇具地方特色的媒体融合平台。在2018年8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概念首次在中央级会议上提出,掀起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热潮。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是深入推进媒体融合的必然过程,有助于实现从上至下各级媒体的全面融合转型。做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才能真正打通媒体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201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方向。去年全国两会报道是深入推进媒体融合的助推器,也是媒体融合建设成果的展示台。媒体融合特征显著,媒体间整合资源联合报道,聚力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品牌;中央、地县媒体联合传播,打通媒体融合“最后一公里”;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互享优势,创新两会报道。


  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的联合报道也是去年两会报道的一大亮点。地方主流媒体在两会期间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新媒体平台,采用新技术手段,不断突破传统媒体发展边界,实现媒体的全面转型。各省级广播电视台以云平台为依托,调动省、市、县三级融媒体中心资源,通过人民视频和央视新闻﹢等平台进行矩阵传播。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媒体融合搭上了5G快车。像普通双肩包一样大小的5G﹢4K背包,与肩上的摄像机连接,拍摄的视频数据就可以通过线缆传到背包里。背包内置4K编码器和5G模组,后台还有解码器,可以进行5G网络下4K级别直播视频的采集,更重要的是,它的重量不足1公斤,背上它,记者既能快步跑,又不耽误拍视频。小小一个背包,作用却抵得上一辆转播车,最适用于移动场景下的新闻采集。在技术支持下,媒体融合走向纵深,新华社又放大招了,首次推出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讲述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故事,访谈使用5G网络传输和全息成像技术,让身在异地的代表与记者跨越空间来“相见”,开创了5G时代远程同屏访谈的先河。5G全息异地同屏访谈中,代表与记者“面对面”,实时交流毫无障碍,5G网络的千兆级超高带宽和毫秒级低时延,打破了距离限制。


  在5G时代,媒体联动将更加便捷,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多元传播 Vlog、直播带你走进两会


05253-2.jpg


  “主播说联播,今天我来说。”这句话大家一定不陌生。2019年7月29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正式推出了短视频栏目《主播说联播》。新闻联播的“大牌”主播们一改往日风格,结合当天的重大事件和热点新闻,用通俗的语言传递主流声音。


  近年来,视频化传播已经成为常态。随着提速降费取得实质性进展,用户不再因流量费用而谨慎选择移动端视频业务,公交、地铁上的“低头族”已经从看文字转变为看视频,刷刷短视频、看看Vlog是一种潮流,也是一种习惯。


  短视频因其时长短且灵活、适应不同浏览习惯、观看场景多样化、创作门槛低、内容多样化等优势迅速流行,逐渐成为新媒体传播主流。2019年《中国电视剧(网络剧)产业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短视频用户使用时长首次超过长视频,用户规模以32%的同比增速达到了8.21亿的月活跃用户数。


  在短视频日渐兴起之时,各家媒体的两会报道也开始在视频端发力,推出一系列视频作品直击两会现场,传递两会声音。


05253-1.jpg


  去年,Vlog首次亮相两会报道,让人耳目一新。Vlog 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第一人称视角记录生活。如今,Vlog从日常生活记录走进新闻报道,给观众带来了全新体验。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日报社的《小姐姐两会初体验》系列不断吸引着受众驻足。这一系列Vlog用轻松明快的节奏,符合年轻人审美的剪辑,围绕中国日报社记者小彭的上会初体验,展现了全国两会的不同侧面。


  今年,各地两会已经陆续召开,相关报道中Vlog也是一大亮点。贵州天眼广播电视台推出《小姐姐的两会Vlog》系列视频,带大家用第一视角走进两会现场,探究这场重大政治盛会的“真面目”。这些视频报道不仅将目光聚焦于报道现场,同时也关注报道背后的人和故事。


  如今,5G时代到来,网络技术的更新迭代又给视频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短视频将不仅仅是内容传播的形式之一,也会成为数据时代“叙事视听化、视听叙事化”的社交语言。


  近日,极光发布的《2020年Q1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显示,疫情下短视频行业用户时长红利显现。2020年Q1,短视频行业用户时长占比大幅增长至21.1%,逼近即时通信行业。其中在2020年3月,短视频行业人均单日App使用时长为1.5小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小时。可以预见,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短视频也将带着观众“走进”两会现场,感受两会氛围。


  疫情期间流行一个词——“见屏如面”。网络打破物理空间上的阻隔,让人们虽相隔千里,也如在眼前,花式直播带着不能出门的我们“看遍了”世界。


  从疫情期间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云监工”,到“小朱配奇”直播带货助力湖北,再到5G上珠峰慢直播,直播也逐渐走进主流视野,成为广受欢迎的传播方式。


  现在,“两会直播间”也已经开启。5月18日,一场特殊的“采访”在人民视频快手直播间进行,在直播间两端的,分别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吴云波以及《小康》杂志社地方新闻部主任靳晶,当晚,他们采用直播连麦的形式,开创性地完成了一次两会期间的代表“云端”采访。


  无论是短视频还是直播,都让我们看到两会报道的传播形式日趋多元化,传播渠道逐渐拓宽。如今,我们已经走进了5G商用的新时期,强大的网络支撑将让短视频、直播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给短视频发展带来无限可能,多屏互动的全媒体传播也将迎来新的机遇。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https://www.lieku.cn/article/2/18352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5G媒体融合AR/VR/MR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