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两会独家专访:中国电影或将在全球电影市场中带头走出复工道路

电影 复产复工 2020-05-25 14

自新冠肺炎暴发以来,所有话题都被置于疫情这一前提下,各行各业都不可避免地被疫情带来的影响所笼罩。在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人们不再谈“疫”色变,百姓生活逐渐回到正轨,复工复产全面有序推进。

而5月21日、5月22日全国两会的召开,更是如同一颗定心丸,让人们看到了终将摆脱疫情、完成建设目标的希望。

影视行业在此次疫情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影片撤档、剧组叫停、电影“院转网”、5000多家影视公司注销、票房损失逾300亿元……很多影视企业迎来生死攸关的时刻,很多影视从业者无戏可拍。然而,也有逆流而上的新趋势、打破常规的新尝试,难得的是全行业凝聚一心共克时艰,秣兵砺马,在沉默中孕育生机。

日前,记者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侯光明。今年他一共带来4个提案,关乎电影产业如何在疫情中化危为机。

“本届政协会议我带了4个提案,是我们若干个文艺界的政协委员凝聚共识的结果。我们认为,至少在这4个方面应该提出我们的合理建议,给中央作决策提供支持。”侯光明说。

4个提案分别是:关于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艺术观教育的提案(提案人:侯光明、张雪、范迪安、刘林);关于推动中国电影产业转型升级的提案(提案人:侯光明、丁伟、郭运德、阎晶明、尹力、冯远征、张光北、张凯丽、王丽萍、熊召正、吉平、张斌、李国兴、刘家成、刘广、董希源);关于设立中国功夫电影节的提案(提案人:侯光明、丁伟、郭运德、阎晶明、尹力、熊召正、张光北、冯远征、张凯丽、王丽萍、张斌、吉平、刘家成、李国兴、刘广、董希源);关于推进中国电影传承与创新中国艺术文化传统的提案(提案人:侯光明、丁伟、郭运德、阎晶明、尹力、熊召正、张光北、冯远征、张凯丽、王丽萍、张斌、吉平、刘家成、李国兴、刘广、董希源)。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今年全国两会比较特殊,一改30多年在3月份召开的习惯,放到5月,并且会上一改惯例,今年的GDP、增长速度都不再提具体目标,而是突出‘六保六稳’,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突出保就业,这些都非常适合我们国家当前的实际情况。我们相信这次会议做出的决策,包括民法典,包括关于香港问题的一些法规的制定,都会对中国今后的健康发展起到重大影响和引领作用。我们很期待,我们也正在积极参与到会议的各项相关议程之中。”他说。

中国电影或将在全球电影市场中带头走出复工道路

从影院关门到现在,电影市场“停摆”已经3个多月时间。除1月25日(大年初一)全国电影票房收获181万元以外,几乎再无电影票房的数据。3月电影院短暂复工,收入也极少,票房损失预计将超过300亿元。

然而,票房收入的下降仅仅只是此次疫情冲击的一个点,由于电影产业的特殊性,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衍生品开发等电影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无一幸免。

侯光明说:“按照目前全球疫情发展的态势,对于中国电影何时复工,有一段时间里大家都感觉到非常困惑,但是最近,我感觉我们已经迎来了电影复苏的春天。”

4月29日,在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国家电影局局长王晓辉召集的电影视频会议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疫情期间关于电影的有关批示,传递了一种春天即将到来的信心;

5月8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电影院这种封闭的娱乐场所,可以在限定人数、提前预约等前提下复工;

5月14日,财政部和国家电影局联合发布《关于暂免征收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电影等行业税费支持政策的公告》,实打实地扶持和纾困,为重启后的电影产业提供充足的保障。

侯光明表示,客观来讲,电影业的复苏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但是中国电影业存在着一种化危为机的机会。

首先,中国是最早开展抗击疫情的,也是最早取得抗击疫情的阶段性胜利的。伴随着经济态势不变,再加上常态化管理疫情防控,为电影业复工创造了必要条件,“我们可能在全世界电影市场带头走出复工的道路。”

第二,影视行业并不是完全停摆,随着技术的进步,影视已经逐渐成为一个融合产业。网络上和电视上的影视播映都在正常进行,并且干得不错,甚至有些超乎想象。

“同时,我们看到更多的电影人痛定思痛,在借这个机会补中国电影的短板。不是说我们有高原、缺高峰吗?我们沉下心来,打磨剧本,酝酿高峰。”他说。

“电影产业需要多久才能回到轨道不太好预测,就像今年全国两会对经济增长速度没有给予具体的计划指标一样,但我认为,首先它是伴随着经济的全面恢复而恢复,在经济恢复的过程中也可能率先恢复。上个世纪经济大萧条时期,恰恰是娱乐文化、电影文化获得了意义非凡的发展,所以我觉得有利条件是存在的。虽说不是一日之功,但是现在已经开始了。”

中国电影的高新技术并不落后,但有待于大量采用和大力发展

“实际上,电影自诞生以来100多年,就是靠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壮大的,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胶片到数字,从黑白到彩色,从2D到3D、4D、5D,如今5G、AI、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动作捕捉等新技术带来了全新的变化。这些技术的大量应用,可以使得我们在拍摄之前以及拍摄制作当中去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他说。

“比如,我们可以把很多人员密集的、需要画图作业的工作,用技术进行虚拟预演,使得一个大投资的片子可以减少前期策划的成本,并且让策划更可行。

“再比如,在拍摄制作过程中,可以用虚拟现实、渲染、人工智能等方法,实现异地拍摄合成,从而降低劳动力成本、降低交通费用,也降低疫情背景下人员密集带来的疫情防控成本。这些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在他看来,近几年中国的电影高新技术有了很多应用,出现了《流浪地球》等大片效果,但是还有巨大的空间。“中国电影的高新技术并不落后,但有待于大量采用和大力发展。”

如何最大化一部优秀影片的效益,是时代给我们的新课题

疫情之下,有些电影院线在琢磨开发新的多元化的经营模式,而电影发行的变革正在开启。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影已经在逐渐冲破银幕市场,奔向家庭,奔向网络端,奔向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其实缺乏对整个窗口期的规划设计和标准制定。什么时候上院线?什么时候上网络?什么时候上频道?上不上?什么时候上?多长时间?这些都是应该需要研究制定的。尤其在5G快速发展的当前,如何最大化一部优秀影片的效益,是时代给我们的新课题。”侯光明说。

“教育部基础司的领导同志告诉我说,今年3月把儿童电影放到云上,一个月就有15亿的点击量。中小学生的影视教育,我是大力推提倡和推动的。实际上,这里面消费量很大,还有很多领域存在着电影产业转型升级的机会。”

借助网络,补中国电影国际化不足的短板

由于这次疫情的打击,宅经济蓬勃发展,使电影有可能因势利导更快地走在前面,也可能让中国电影更好地走向世界。

侯光明认为,在电影强国建设的进程中,在电影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过程中,中国电影更应该千方百计地利用一切技术,运用一些资源,把国际化不足这个短板补上。而运用网络发行,或许会使短板更快地得到修补和提升。

“这些年,由于内部市场发展太快,人们集中精力抢内部市场。从国际上看,他们对中国的两类片子是很有感觉的,一类是功夫片,一类是家庭伦理片。”

此次他的提案中,关于设立中国功夫电影节的提案别出心裁。在他看来,功夫电影是中国人对人类电影的独特贡献。

“在此之前,成龙个人名义提出的国际动作片电影周办得很好;这两年佛山市地方文化打造佛山武术之都形象,办佛山功夫电影周和大湾区功夫电影周,效果也很好。其实,功夫电影是中国人对人类电影的独特贡献,对当今世界的各类动作片均产生了影响,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办好电影节,把奖项设好,把人才培养好,为人类电影文化做出更多的贡献。”他说。

“此外,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很重视家庭的,这一点与西方文化有较大差异。重视家庭文化、儒教文化的传统,让我们的社会更有凝聚力,所以,伦理片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当然艺术形式要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去感染人,不是简单的政治说教,这个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电影业的复苏和转型升级,有赖于4个力量

侯光明认为,电影业的复苏和转型升级,有赖于4个力量。

一是中央政府的发动机作用。中央政府和主管部门出台了大量政策,帮扶电影产业渡过难关。

二是中国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的作用不能小觑。这次疫情发生以来,江苏、北京、广西、广东、四川、山东、浙江、湖南、上海等地都出台了大量政策支持电影产业。其中,江苏的“影十条”被称为疫情下的“江苏样本”;北京市也出台了电视剧拍摄和广播电视节目复工指南;横店影视城、青岛东方影都、象山影视城、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上海影视基地等也都出台了支持影视企业共渡难关的措施。

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的这些政策激励和措施,为中国电影在疫情风暴中撑起了一方晴空。

三是中国需要有一批有企业家的情怀、有文化自信的企业,肯投入,克服暂时的困难,走在电影产业的前端,走在电影转型升级的前端。

四是电影人不懈的追求。“自从电影来到中国,历史上我们的电影人就受过很多磨难,我们是从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甚至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电影的发展也是跌宕起伏,有几个高潮,也有低谷。改革开放以来,电影获得了新生,电影人其实有一种精神,这是一种为中国的文化事业,为电影文化生存发展崛起腾飞而勇于牺牲奉献的精神。

“这次抗疫,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很鲜活的素材,凝聚中国精神,凝聚人性的力量,在党和政府制度优势的带领下,一方面激励我们投身于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同时也激励我们焕发出电影人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支持推动下,我们的电影就能够克服难关,实现复苏,转危为机,走向成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