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给市县台电视新闻节目的十点建议

电视新闻节目 电视台 2020-05-22 14

  作者按:我有过一年在省台、九年在市台新闻中心的工作经历,有过四年在市台生活服务频道、对外部和十五年在区县台编辑部、专题部的从业履历,还专门对广东省一家县级市台、福建省一家县级市台和浙江省一家县级台的新闻节目进行过深入研究。我认为,市县台电视新闻节目主要应该从十个方面加以改进。

  1.主动性不强,策划意识差,建议树立大编辑部思想,精心策划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

  作为市县电视台的新闻节目,要想让领导和群众都喜欢,必须变坐门等客为主动出击,必须树立大编辑部的思想,必须在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上寻求大的突破。

  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或是配合重大项目、重大活动,或是挖掘本地重大新闻资源,一年之中推出若干个大型系列报道。对地方党委、政府领导重视的工作,群众密切关注的事件,要精心策划,及时组织好充分的连续报道。

  大的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如果运作成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轰动效应。这对提升电视台在领导和观众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重要。需要说明一点,这样的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最好不是上级布置的,而是电视台自己主动策划推出的。

  2.新闻零打碎敲,没有形成舆论合力,建议强化组合报道

  组合报道是指围绕同一主题、现象、人物、事件在同一节目版面播出的不同体裁的报道。这样的报道非常有气势,非常有影响力,往往起到“1+1+1>3”的效果。重大新闻、重要人物、突发事件、特殊节日,都适合做组合报道。

  比如:国庆节期间可以策划一个与婚庆有关的组合报道,由4条消息组成,即《大红灯笼高高挂》说喜庆,《国庆是个好日子》说结婚,《婚庆市场火起来》说婚庆市场,《我们的生活比蜜甜》说改革开放带来幸福美好生活。

  3.大路新闻多,深度报道少,建议强化深度报道

  可在新闻节目里中开设一个叫做《新闻经纬》或者《记者观察》之类的子栏目,对社会关注的新闻事件、热点话题、社会现象等进行事实分析和说理阐释。每周2-3条,片长在5分钟左右。

  4.时政新闻多,民生新闻少,建议增加民生新闻

  很多地方的新闻节目,报道的内容基本是时政新闻,不是机关开会,就是领导视察,不是部门搞活动,就是单位搞竞赛,老百姓关心的民生新闻少之又少。这样的新闻节目观众怎么会喜欢看?这样的新闻节目又如何有竞争力?

  新闻要吸引观众,新闻选题贴近百姓至关重要。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民生新闻都是群众最为关心和最为关注的,这是提高新闻节目收视率的关键所在。

  5.新闻面面俱到,重点不够突出,建议一条消息只报道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只放大一个核心事实

  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多个主题,主题跑偏,选材不精当,这是一些记者的通病。

  比如消息《创先争优凝人心  美丽乡村美家园》,这个片子说了迎国庆文艺演出和党员承诺两件事。

  其实,党员在全体村民面前登台承诺才是最大的新闻点,才是核心事实。把这个事实放大,单独做一条片子更有分量。这样的片子在省台的新闻联播都能播出。而文艺演出或者不做,或者另外发一条简讯就可以了。

  6.新闻干瘪无味,教育味道浓厚,建议学会用电视手段讲故事

  讲故事符合观众的收视心理和传播习惯,新闻故事化是媒体发展的潮流。新闻也要有情节,也要打伏笔,也要有情趣,这样才吸引广大观众的眼球。

  在保证新闻事实内容真实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寻找事件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和戏剧性情节、细节,用优美健康又不失自然的人情味、人性美去打动观众的心。

  讲究新闻事件的悬念感,学习戏剧创作中设置悬念的手法,展现矛盾和冲突,吊住观众的胃口,通过合理的结构安排,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7.新闻标题长,追求对偶句,建议标题短下来,口语大众化

  新闻传播学要求,平面媒体的标题最好不要超过13个字。而电视媒体由于屏幕的限制和线性传播的特点,新闻标题应该更短些。但是,目前市县台新闻节目中标题过长的现象比较常见。

  比如:《某某会助推我县跨越式发展(一):项目落户雨后春笋  产业集群初见规模》,标题长达29个字。可以改为《某某会效应(一):我县产业集群初见规模》,减少了16个字。

  再如:《首批新农保养老金发放  我市30位农民代表喜领“退休金”》,标题长达24个字。可以改为《我市30名农民代表喜领“退休金”》,减少了10个字。

  标题字数少了,观众就一目了然,传播效果就好;标题字数多了,观众眼花缭乱,传播效果就差。

  还有一个奇怪现象,那就是新闻标题追求对偶句,其实对偶句在一定程度上把标题拉长了。对偶式标题是平面媒体的常规武器,因为它的传播对象大都是机关干部等有文化的人。而电视的传播对象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他们文化水平较低。一般说来,对偶式标题是不适合电视媒体的。

  8.电视意识弱化,建议强化电视思维,充分发挥电视的传播优势

  电视的魅力就是形声兼备,视听并重,现场感强。作为电视工作者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是带“电”作业的,那种“画面+解说+同期采访”的电视新闻已经严重落伍了。

  要注重现场报道,注重纪实段落。电视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不仅仅是现场、纪实、画面、解说,还有音乐、效果声、字幕、图表特技、动画等多种表现手法。要活学活用,恰当运用,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9.现场报道流于形式,建议做好真正的现场报道

  什么是现场报道?现场报道就是记者带着观众进入新闻现场,引领观众看新闻,从而增强观众的现场感,拉近观众与电视的距离。但现在绝大多数的现场报道是为了出现场而出现场,或者记者出一次现场就不见了,引领观众看新闻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这就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一般说来 ,作为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至少也要在开头、中间、结尾出三次镜吧。

  为了增强现场感,现场报道解说词的配音就由出镜记者自己搞定好了。如果再另外找播音员配音,就破坏了现场感,会出现两层皮现象。

  10.画面不讲究,剪辑不规范,建议苦练基本功,提高职业水平

  画面拍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设计镜头的能力弱,构图不规整,景别不规范,画面摇摇晃晃,偏色偏亮偏暗虚焦,运动镜头速度不均匀,画面没有摄录同期音响,音量偏小过大,等等。

  画面剪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不符合蒙太奇剪辑规律,没有节奏感,声画不对位,声画两层皮,采访同期插入画面少,画面没有同期音响,声音忽高忽低,没有转场镜头,画面越轴,接点跳,等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摄像、剪辑人员的业务培训,向大台看齐,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电视新闻拍摄剪辑的业务水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