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两会前夕,“新小微”在新华社正式上岗,在两会现场向全国人民带来最新的新闻资讯。
今年两会上岗的“新人”是一名叫做“新小微”的记者,原型是新华社记者赵琬微。
相比于“老同事”们,今年两会上的“新小微”在多个方面都进行了升级。比如,前一代的AI合成主播只能实现站、坐两种姿势和一些简单的手势,而“新小微”不但能走路和转身,还能做很多复杂的动作,这点改变,也让人物变的更真实、更立体。
为了让“新小微”更逼真,新华社此次动用几百个摄像头,对“新小微”的原型进行了360度的全方位扫描,完整记录赵琬微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再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渲染构建3D人物模型。在进行统一模块化处理后,只需借助AI算法即能实现对“新小微”的实时驱动,这也是“新小微”能够如此逼真的原因所在。
被模块化处理的,不只是“新小微”的表情,还有她的服饰和造型,换句话说,新小微不仅能“一键换装”,更能”一键换妆”,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新闻现场。
在今年两会期间首次亮相的,不只有“新小微”,还有新华社推出的“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通过5G网络传输和全息成像技术,即能实现远在两地的“代表”与记者跨时空“相见”。
过去,在电视直播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主持人一连问了几个问题,对面的现场记者却一个都没听清,或是隔了好几秒之后,才回答一句“好的,主持人”。结合5G大带宽、低时延的特性,“5G全息异地同屏”访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同屏、同频共谈”,远隔千里的两人,在全息影像下即能实现面对面交流,画面的逼真程度也以往,与千里之外的访谈对象“隔空握手”也变得简单。
2019年12月12日,新华社首个智能化编辑部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完成了采集、生产、分发、反馈多个环节的智能化协同,实现了新闻生产的人工智能“全链化”再造,“一次采集,多元分发”的理念在技术的支撑下得以顺利落地。
在智能化编辑部的助力下,这样的场景已经成为现实:
一名新闻记者,可以利用“鹰眼”智能监测系统发现新闻线索,运用“现场云”、AR智能眼镜、录音笔发起实时直播。再利用“媒体大脑”、AI合成主播等平台对新闻素材进行标签化处理,实现人机协作下的新闻生产。
一名新闻读者,可以收到基于用户画像技术的精准推送,而他的每一次点击、评论都会被被职能版权评价系统和区块链技术实时记录下来,并以此为依据,在今后收到更好的服务。
近年来,在媒体技术的创新应用上,新华社一直走在最前沿,这是媒体融合的召唤,亦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回归。正如新华社社长蔡名照所说,智能化编辑部是新华社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全面提升全媒编辑能力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举措。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智能化编辑部将有多个系列重磅创新产品亮相。届时,科技创新又会给传媒行业带来怎样的变革,着实令人期待!